隋秀華:憶芳華歲月 守無悔初心
87歲的退休教師隋秀華,1956年從上海來到寧夏固原支教,從此扎根在這里68年。支教的37年中,她先后擔任多所小學的副校長、校長。她對待工作吃苦耐勞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,把青春奉獻給山區(qū)的教育事業(yè);對待學生用心用情、嚴慈相濟,用愛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。1960年,隋秀華被授予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稱號。
“2008年,溫家寶總理來到我家,握著我的手噓寒問暖,他說‘寧夏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’,總理的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。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隋秀華記憶猶新,“選擇來到大西北,到固原當一名人民教師,我無怨無悔,但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呀。”
87歲的退休教師隋秀華身體健朗,言談舉止干練,中氣十足。今年是她來到固原的第68個年頭。“我要把這件衣服換上嗎?”隋秀華用地道的固原話問女兒。只聽口音壓根想不到,她其實是個上海人。
1956年3月,初中畢業(yè)后的隋秀華和100多名同學通過甘肅省教育廳招生,從上海來到寧夏固原支教。“一顆紅心,兩手準備。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,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19歲的隋秀華投身到了建設大西北的洪流之中。
“我記得特別清楚,那是1956年3月13日晚上,我們乘坐18點的火車到西安,再乘坐大卡車到固原。搖搖晃晃,走了兩天才到。”說起初來固原時的情形,隋秀華記憶深刻,“當時,到處是荒山禿嶺,風沙很大,領導說我們的第一頓晚餐是雞蛋炒米飯。其實沒有多少雞蛋,只有黃米做的飯,吃起來有點干,不太好嚼。”那頓雞蛋炒米飯的味道令隋秀華至今難忘。
經過8個月的培訓,隋秀華和同學們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。她在固原師范附屬小學(現(xiàn)固原市第一小學)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。除了擔任學校副校長,隋秀華也是一年級2班的班主任。
“那時的教室都很破舊,課桌是用土坯和磚頭砌成的,窗戶時常透風,土院子就是操場。最難熬的是冬天,寒冷又漫長,沒有取暖設備,只能點火盆,等煙散了再端進教室。”隋秀華說,艱苦的條件并沒有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熱情,大家都十分用功,每天提前一兩個小時到教室打掃衛(wèi)生,清掃院子,主動上早自習。“當時我們貼了比賽寫字的墻報,大家比學趕幫,勁頭十足。”更讓她倍感溫暖的是一次次家訪,“那會兒,大家家庭條件都不好,但每次家訪,家長們都會煮上香噴噴的土豆和熱氣騰騰的米飯招待我們,就像是一家人。”質樸的家長、渴求知識的孩子深深觸動著隋秀華。漸漸地,她也習慣了這里的生活。
工作中,隋秀華能吃苦、愛鉆研。課前,她會吃透教學內容,備課到深夜是常事。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,對學生負責既是責任也是義務。”帶著這樣的信念,支教的37年中,隋秀華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(yè)業(yè),與學生更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“班里有個學生叫劉慧昌,調皮搗蛋,愛打架,不太聽話。他沒有媽媽,爸爸也經常出差,沒有人管。我就和校長說,讓孩子住到我的宿舍來。”隋秀華回憶,“日常照顧他的起居,休息時幫他洗衣服,晚上批改作業(yè)時讓他在一旁學習,帶他一起在學校灶上吃飯,解答他的疑惑,肯定他的進步。”隋秀華把劉慧昌看作是自己的孩子,在她的耐心教育下,劉慧昌慢慢改掉了壞習慣,還當選為班里的學習委員。
1960年,隋秀華被授予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稱號,并作為全國文教衛(wèi)生群英會的代表之一,受到了劉少奇、周恩來、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,心情非常激動,無法言述。我們聽了陳毅作的報告后,備受鼓舞,下定決心回來后要干好工作。”述說起當年的情形,隋秀華難掩興奮之情。
此后,隋秀華先后擔任固原城關一小(固原市第一小學)、城關二小(原州區(qū)第二小學)、固原師范附屬小學(現(xiàn)固原市第一小學)的副校長,在教學的同時她積極推進小學建設。“當時學校發(fā)展很困難,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解決設備、修建操場,讓曾經落后的小學朝著先進學校目標邁進。”隋秀華全身心投入到固原教育事業(yè)之中,直到1993年退休。
在固原,隋秀華與一同來支教的陳振國組建了家庭,養(yǎng)育了3個孩子。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,矗立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這座山城也漸漸褪去了貧窮荒涼的模樣,“以前發(fā)生山洪的時候,我們挽起褲腿、脫掉鞋子背著學生過河。現(xiàn)在的固原,樹多了、山綠了,風沙沒了,山洪也沒了。”彼時,隋秀華每隔兩三年才回一次家鄉(xiāng),和家人聯(lián)系就靠一封封書信,“現(xiàn)在能打視頻電話,大家吃得好,穿得好,聯(lián)系越來越方便。”
作為固原發(fā)展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,固原每一處的變化,尤其是教育教學的變化隋秀華看在眼里,“現(xiàn)在,我在農村看到最好的房子是學校,教室寬敞明亮,各種教學設備齊全先進,冬天教室里也很暖和,學生們再也不用受凍了。”隋秀華欣慰地說,“看到固原一中的升學率那么高,真的很自豪。國家對教育事業(yè)這么重視,咱們的青年教師在崗位上盡心盡力,真不錯。”
隋秀華的二女兒陳潔也是一名小學教師,她教過的學生如今在各行各業(yè)發(fā)光發(fā)熱,而最讓她驕傲的是大部分學生都從事教師行業(yè)。“他們經常從全國各地來看我,我們在一起談天說地,很幸福。”隋秀華笑著說。
如今,隋秀華的生活平靜且充實,讀報紙、看新聞是她最大的愛好。“午休后,她會下樓活動一會兒,然后回家看報紙,準時在電視機前看《新聞聯(lián)播》,每天都是如此。”陳潔說,新聞就是媽媽洞察世界的窗戶。
一有時間,隋秀華就通過報紙了解資訊。
“作為勞模,我做得還遠遠不夠。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更多的成績。”
“我已經把固原當作了我的第二個故鄉(xiāng)。”
“祝福祖國繁榮昌盛,國泰民安。”
……
這是隋秀華的回望和寄語。時間的長河靜靜流淌,從青絲到白發(fā),從年少到耄耋,她把熱愛奉獻融入進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長歷程,將青春夢想書寫進山區(qū)的教育篇章。
在歲月的流逝里,這位老人的奉獻、熱愛和見證,彌足珍貴。(見習記者 任悅兒 趙昱杰 記者 毛文文 蘆淑穎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