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咱老百姓點個贊丨丁亞蘭的“汴京之旅”
丁亞蘭向別人介紹她的十字繡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說起《清明上河圖》,你一定聽說過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,但是你見過十字繡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嗎?出自固原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后勤科職工丁亞蘭之手的純手工十字繡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一經(jīng)亮相就令看到的人驚嘆不已。這是一幅長3米、寬72厘米的作品,丁亞蘭從2019年下半年著手準備到2023年繡成,累計耗時3年多時間才完工。
丁亞蘭從小接觸刺繡,閑暇時常和鄰居一起討論繡法,十字繡是她最熟悉也最喜歡的繡法。從最開始的繡鞋墊到后來的各類物件,她不斷嘗試刺繡新的東西,繡工逐漸精致,技法也更加嫻熟,數(shù)年下來,家里增添了不少她的精美作品,“平日里沒啥事就拿起針繡一繡,一針一線下去感覺很充實。”丁亞蘭說,刺繡讓她的生活變得多彩起來。
決定繡《清明上河圖》并不是丁亞蘭心血來潮。之前,丁亞蘭在網(wǎng)上看到別人繡的時候,不禁被壯觀的畫面吸引,整幅作品帶來的視覺沖擊令她難忘。恰巧那幾年她有搬家的計劃,想到新家缺裝飾品,而且這么高難度的作品自己從未嘗試過,丁亞蘭的心里泛起層層漣漪。
《清明上河圖》記錄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盛景,圖中元素豐富多樣,色彩復雜,對十字繡針法的要求也不低。顯而易見,要繡完這幅圖無疑是一項“大工程”,耗時長且要下足功夫。“別人能繡成,我覺得自己也可以,完全沒有擔心過自己繡不下來。”丁亞蘭一開始便對自己充滿信心。
整理色號、穿針引線、下針走線……工作之余,一有時間丁亞蘭便開始趕工。從人物、樹木到建筑,她不忽視任何一處細節(jié)。“畫里的小人看著簡單,但需要三四種顏色的線才能繡出神韻,顏色不能搞錯;有的樹同時有深色和淺色部分,顏色是什么就要繡什么,不能亂用。”丁亞蘭指著圖一一介紹,在刺繡過程中,她運用“色塊攻堅法”,先把同色區(qū)域繡完,再換另一種顏色。“繡這幅圖需要的線的色號超過40種,要想繡好不出錯,針法是一部分,色彩也要辨識好。”丁亞蘭說,如果有一針繡錯,不管針法多煩瑣,自己都要拆掉重新繡。
當最后一針繡完,丁亞蘭如釋重負,像是打了一場持久戰(zhàn),終于勝利了。成千上萬個針腳讓《清明上河圖》“活”了起來,遠看氣勢磅礴,近看美輪美奐。這幅長卷展現(xiàn)在親朋好友面前的時候,大家都看得入了迷。虹橋上熙攘的行人、酒肆中吆喝的店家、河道里穿梭的舟船……每一處細節(jié)都栩栩如生,離近點仿佛能聽到汴河兩岸的市井喧囂。“很多人看了想要買,但我舍不得給。”丁亞蘭笑著說,雖然后來因為尺寸原因這幅圖沒有裝飾在新家的墻上,她的心里有點失落,但每每想到自己堅持親手繡完整幅作品,她就有滿滿的成就感。
一千多個日夜,丁亞蘭的手指不知道被針扎了多少次,因為長時間久坐,頸椎和腰椎都很難受,眼睛也不舒服,繡的過程確實漫長又辛苦,但丁亞蘭反而感受到一種心靈沉淀后的獲得感。“既然決定要繡,就一定要繡完,再困難的事只要有恒心,那都不叫困難。”
這是丁亞蘭對待作品的態(tài)度,也是她的人生態(tài)度。在后勤科工作時,每一份送洗的衣物和床單丁亞蘭都會整齊收納,細心核對數(shù)量,從沒出過錯;生活中她常以身作則教導孩子,下定決心做的事情要堅持做完,盡心做好。作品是丁亞蘭的驕傲,更是她美好品德的印證。正如丁亞蘭刺繡的這幅《清明上河圖》一樣,重要的不是多快完成,而是每一針都落得沉穩(wěn),每一線都走得踏實。(記者:任悅兒)
相關新聞
-
“傳承的密碼”專題講座在我市開講
[2025-06-27] -
我市舉辦禁毒文藝匯演唱響“綠色無毒”主旋律
[2025-06-27] -
蕭關藝苑丨山水謐境里的心靈歸所—— 張哲“格物抒懷”風景油畫的深情
[2025-06-18] -
劉茹的“非遺+文創(chuàng)”商業(yè)轉產業(yè)之路
[2025-06-18] -
高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“進課堂”的實踐路徑探析
[2025-06-15] -
書香為伴丨《蘇東坡傳》
[2025-06-13] -
講述丨記憶中的那條河
[2025-06-13] -
當端午遇見“六一”
[2025-06-12] -
黃土地上的詩與遠方
[2025-06-11] -
劉飛的掇繡人生
[2025-06-11]